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什么是承典人(封建时期“典女契”)

时间: 2025-03-30 08:15:23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封建社会的卖身契,这份契约有一些看不明白的地方,壹伍拾两到底是白银十五两,还是白银一百五十两呢,还有这个“兴”字和“它”字,在清末的时候也这么写吗,这个兴不该是繁体字的“興”?

典女契

典女契:本镇李兴才欠班寿起白银壹伍拾两,因无力归还自愿将小女典于班寿起为妾,期间所育子女应归于班家所以,三年期满,李以白银二十两赎回,过期不赎另作它议。

典女人:李兴才 承典人:班寿起 中人:李老四

大清宣统元年三月初九日 立

此前古人都是竖着书写文书,而我们现在则是横着书写文书,过去的书本也同样是竖着读,里面的这个“典”字应该就是典当的意思。

全文其实并不难懂,就是有一个叫李有才的的人,因为欠班寿起的钱还不起了,所以拿自己亲闺女三年的青春给班寿起当小妾,这三年里闺女生育的子女归班寿起家所有,三年之后如果李有才想赎回自己的闺女,就要花二十两白银,如果到时间不赎回,那么闺女就被班家人随意处置。

典女人就是卖女者,承典人就是买女者,中人也就是见证人和保人的意思,这在古代就算契约凭证,就是闹到衙门里也是班寿起胜诉。

清末衙门审案

契约的时间为大清宣统元年,也就是公历1909年签下的契约,这张契约放到现在肯定是不合法的,但是百年之前就是合法的。

这份契约是穷人的悲哀

这份契约的末尾写着过期不赎回就另作它议,应该就是知道李有才还不起这个钱,到期之后班寿起可以把李有才的女儿随意处置,可以转卖或者送入青楼,一句另作它议看似委婉,实则内含了无数种可能。

清末的有钱人享受

我个人认为契约内的“壹伍拾”两应该是白银十五两的意思,在清末时期一两白银大概可以买150斤左右的大米,如果是十五两白银就是一千五百斤大米,十五两白银也就是普通人一两年的工钱,用现在的标准也就是几万块钱。

但是在古代社会就不一样了,一般人家根本存不住钱的,钱虽然看着不多,但是架不住利滚利,这样一来只会越欠越多,三年后让白银二十两赎回,也可能是给了该女子一条生路,说白了就是白给人家当三年的小妾,再赎回的时候还得多个伍两的利息。

因为在封建社会一个村镇的女孩也典不出一百三十两白银,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可怕,把人家女儿收走当小妾三年,回头还得给人家利息。

清末的穷人家庭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班寿起一看就是有钱人,李有才和保人在契约上按的都是手印,而班寿起盖的却是自己的私章,压根双方就不在一个阶层,就好比打工仔和工厂的老板。

这个班寿起很有可能是一个满人在当地可能是士绅或者贵族,当然不一定姓班的就是旗人,班超就不是旗人,但是在大清朝的时候这种概率很大。

清末的有钱人

作者结语

所以影视剧里的动不动就吃顿饭几两甚至十几两压根不靠谱,除非吃的是五星级饭店,古代因为生产力低粮食值钱,普通人上一个月的班也不过七八钱的银子还到不了一两呢,跟现在月薪两三千也差不多。

现在肯定是不会出现这种卖儿卖女的情况了,因为这是违法行为,都一夫一妻制也不允许娶小妾了,当然确实有“包二奶”和找情人的,虽然不构成违法犯罪但属于道德问题,有一个前提就是得双方自愿才可以,否则就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