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轮回,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有着诸多讳称,以表达对其尊重及避讳。
在古代,皇帝去世,尊称为“崩”、“驾崩”、“山陵崩”或“宫车晏驾”,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太后去世,亦称为“崩”或“驾崩”,与其地位相符。
皇后去世,一般称为“崩”,而在少数朝代,也有称之為“薨”或“薨逝”的。
妃嫔去世,则尊称为“薨”,以示其身份地位。
公卿王侯去世,同样称为“薨”,体现其尊贵的地位。
大夫去世,自唐以后,多用作“死”的统称,称为“卒”。
士去世,则称为“不禄”,以此表达对士人的尊敬。
庶人去世,普通百姓的死亡,有诸多讳称,如“殁”、“亡故”、“长眠”、“过世”、“谢世”、“故”、“逝”、“终”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老人长者去世,则称为“作古”、“百年”、“长逝”、“就木”、“溘逝”、“老”等,充满对其一生成就的敬意。
小孩去世,称为“夭”、“夭折”、“殁”,表达对其早早离世的同情。
父母去世,孝子贤孙多用“亲”、“孤露”、“弃养”、“见背”、“失怙”(父亲)、“失恃”(母亲)等词,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
高僧去世,称为“涅槃”、“圆寂”、“坐化”,彰显其修行高深,达到了生死解脱的境界。
道士去世,则称为“羽化”、“仙游”、“登仙”,表达对其修行成果的肯定。
这些讳称,既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死亡的尊重,也反映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死亡这一终极问题上,所得到的不同的礼遇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