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年(1905)正式废除,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04年(光绪三十年农历甲辰龙年)恰逢慈禧太后70寿辰,为此特开“恩科”,本次科举先在开封进行会试,然后通过选拔的273名贡士将前往北京,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参加了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一年,共产生了一甲赐进士及第3人,二甲赐进士出身120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50人,一共273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参加这次殿试的贡士还有谭延(外门里岂)、汤化龙、蒲殿俊、沈钧儒等。清廷于次年(1905)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恩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