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24节气的由来及传说(24节气与阴、阳历的由来)

时间: 2024-07-17 13:30:31

中国廿四个节气的名称,除了清明和冬至外,对大多数的现代人是陌生而深不可测的。其实 它们富有含义,又是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值得一谈。

要了解 24 个节气,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人如何计时。古代可是没有时钟的。古人以一根竿子插在地上,依着竿影的位置计算时辰,就是我们所称的日规原理。但同时他们又发现到,每日正午所看到的竿影长短不尽相同,而且从中发现这一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竿影由最长变到最短,再由最短变到最长的同时,天气也随之有序的变化,由热到冷又由冷到热,周而复始。经过积年累月的观察,古人将竿影最长的一天名为"日至"(又称"日长至"或"长至"或"夏至")。反之,竿影最短的一 天叫"日短至"(或"短至"或"冬至")。与此同时,古人更发现:由夏至到冬至期间,其中的一 天昼夜长短均等。而冬至到夏至期间,其中的一天亦然。古人就叫这两天为"秋分"和 "春分"。于是四季的原始分野就此成立了。据记载,早在商代社会已用这四个节气来表示 四个季节,即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

到了周朝,当时的社会又在每两个节气中加多一个节气。于是总数便成为 8 个。四季的区分更加细致。我们的祖先辈就沿用这 8 个节气八百多年,直到西汉时代。这 8 个节气的名称 和次序是: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立春

中国是农业社会,而农耕作业与气候息息相关。上述的节气只是指出四季的循还,不能满足 广大农民的需要。古人就根据千百年来的经验和观察的结果,加入大量与农耕有关的节气, 慢慢变成流行至今的廿四个节气,首先见于西汉的文献,它们的名称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众所周知,四季气候是跟着地球绕日的运动而变化的,而 24 个节气其实是将地球绕日一周 的时间分为 360 度,每 15 度设一个节气。这里的一周就是等于阳历的一年。换句话说,这 24 个节气就是平均分配在阳历一年之内。所以它们(24 节气)每年在阳历中的日期几乎固定的,只有一两天的差别。反而在阴历(农历)中的日期还要翻查历书才能知道。这一点 使许多人都觉得费解。他们认为这么古老的节气应该和古老的阴历挂钩才对。

其实,阴历的月日是根据月球绕地的运动而定的。月球每次绕地球一周便是阴历的一个月 (29 或 30 日),绕地球12 周便是阴历(农历)的一个年头(354 日)。月球的运动与气候变化 存在一定的关系。阴历日子带给我们的讯息只是月的盈亏,和潮水的涨退而已。正因如此,古 人才发明了这 24 个节气以补不足也。

现将廿四个节气的含义和它们的阳历日期列表如下 :

节气——含义——阳历日期

立春——正式进入春季,严寒渐退——2 月 4 或 5 日

雨水——雨水增加——2 月 18 或 19 日

惊蛰——春雷响了,惊醒冬眠的动物——3 月 5 或 6 日

春分——春季过了一半,昼夜等长——3 月 20 或 21 日

清明——清和而明朗,天气温暖 ——4 月 4 或 5 日

谷雨——雨量增多,谷类长得好——4 月 20 或 21 日

立夏——正式进入夏季 热天快来了——5 月 5 或 6 日

小满——农作物长得饱满了——5 月 21 或 22 日

芒种——麦类作物成熟了——6 月 5 或 6 日

夏至——夏天到了,昼最长,夜最短——6 月 21 或 22 日

小暑——天气渐渐炎热——7 月 7 或 8 日

大暑——一年中最闷热的时节——7 月 22 或 23日

立秋——正式进入秋季,凉快天气快要来了—— 月 7 或 8 日

处暑——暑热的天气快要结束——8 月 23 或 24 日

白露——夜间较凉,会出现露水——9 月 7 或 8 日

秋分——秋季过了一半,昼夜等长——9 月 23 或 24 日

寒露——气温更低,夜间都有露水——10 月 8 或 9 日

霜降——开始结霜——10 月 23 或 24 日

立冬——正式进入冬季,寒流将到——11 月 7 或 8 日

小雪——开始下雪——11 月 23 或 24 日

大雪——大风雪——12 月 7 或 8 日

冬至 ——寒冷开始,昼最短,夜最长——12 月 22 或 23 日

小寒——天气严寒——1 月 5 或 6 日

大寒——一年最寒冷的时节——1 月 20 或 21 日

这么一来,廿四个节气实已具有阳历之实而无阳历之名,比西方采用格勒哥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即今天的阳历)早了千多年!同时古代社会没有天气报告,天气预测等等。古人就依着这 24 个节气从事农耕或其他工作,直到今天。

最后,这么伟大,影响这么深远和长久的发明,全赖一枝插在地上的竿子和古人的思考。使 我们对祖先们的智慧不得不敬佩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