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武汉北三环上车水马龙的情景。图中的城市高楼为北三环外的居民住宅小区,而北三环这一段是沿着张公堤修建的)
最近网络上不少网友对“大武汉”一词充满微词,纷纷说三道四,议论“大武汉”是武汉人自吹自擂出来的。这其实是很多外地网友不了解“大武汉”的出处而误会了武汉人所指的“大武汉”的真实含义。而且“大武汉”并不是武汉人自己叫出来的,而是历史造就的。
从清朝起,武汉的“城市之父”张之洞在长达18年的湖广总督任上,在武汉办学堂、开兵工厂、修铁路、筑大堤,使武汉的汉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而汉口在明清时期因为长江与汉江航运繁荣、加之江汉平原的物产丰富,成为中国腹地最大的贸易港口,其商业贸易享誉国内外,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武昌自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筑夏口城,后来又是湖广总督府驻地,其政治地位决定了其城市发展繁荣。
(上图为武汉南三环外的江夏区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旁为新建的绿色生态小区)
“大武汉”的名声比“大上海”的名声还要来得早。孙中山先生在早年的《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辛亥首义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当时的武汉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1926年底,中国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北伐战争取得相对的胜利,北伐军打败了清军,占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国民政府就将武昌、汉口和汉阳合并为“武汉”,武汉这个城市名字第一次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亮相。在此期间,国民政府还曾一度迁都于武汉,成立了著名的武汉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再度迁都于武汉。
1938年6月至10月,日本侵略者集结30万人从武汉外围攻打武汉,而中国参战部队有100多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武汉会战”,当时“保卫大武汉”的口号响彻城内城外。这是“大武汉”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上图上的横跨高架路为京港澳高速,目前它暂时被规划为武汉西五环的共用线,图上方的城市高楼与绿地为西五环外的蔡甸区的蔡甸街)
1954年夏秋,在我国的长江中上游1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持续暴雨连天,汇聚到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洪峰。当时武汉的长江与汉江堤防多为民国甚至清朝时修建的,有的堤防还在战争时期被改建成了碉堡和坑道,面对如此规模的大洪水,长江与汉江堤防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因为在此危机时刻,从首都北京到湖北省、武汉市再次响起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因为1931年全国区域内发大洪水,大半个中国被淹,武汉在水中被泡了2个月。这一次的“保卫大武汉”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有5千多名干部和1万军民分别建立了5个分区防汛指挥部。数万党政军民与洪水猛兽展开了持续100多天的殊死搏斗,奇迹般地保住了华中重镇大武汉。
“大武汉”是一个个带血带泪的历史事件赋予武汉的,武汉受之无愧,但不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