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个以“水”命名的星球实际上并不含水分,作为太阳系中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水星是以其微小而又独特的外貌闻名的。
那么水星没有水,为什么还叫它水星呢?
水星,作为太阳系中最小而又最靠近太阳的行星,以奇特的地形和独特的特性成为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对象,它的表面充满了难以想象的火山口和崩塌的悬崖,可实际命名也跟这些没有关系。
水星的命名也十分有趣,在西方水星跟他们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它来自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信使神墨丘利,相当于赫尔墨斯的罗马形象,墨丘利被视为商业、旅行和魔法等领域的守护神,以其惊人的速度和灵巧而著名,墨丘利手持翅膀杖,戴着翅膀的帽子,脚穿翅膀鞋,可以在天地间自由穿梭,而水星自身就具有快速移动、时隐时现、时明时暗的特性,所以墨丘利Mercury的名字也就成为西方水星的名字。
然而,在东方文化东,水星的命名是和古代中国的五行学说密切相关,根据该学说,几千年来,中国人相信世界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水就是火的克星,而水星又常常出现在火星附近,因此中国的古代天文学家将该行星称作“水星”。
但水星虽然水星,但实际上它的本体并没有“水”的存在,科学家在经过对水星表面的研究后发现水星上并没有液态水,但是在水星的极地地区,却存在着冰表和冰盖,然后通过探测器观察发现这些冰层形成的原因与水星离太阳较近、它的自转速度慢、以及物质通过太空运输的现象密切相关。
在水星的低温环境下,虽然冰存在,但它并不会融化成液态水,因为水星的表面温度对于液态水来说过于极端。
水星是太阳系最小的行星之一,它的直径只有4878公里,体积大概是地球的1/20,虽然小,但他的质量却十分的高,内部主要由金属核、硅酸盐地幔和岩石地壳构成。
水星的金属核占据了约40%的直径,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金属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镁,这些金属甚至在地表有所溢出,金属成分的丰富使得水星成为太阳系金属含量最丰富的行星之一,而硅酸盐地幔则与水星外表的岩石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地球上常见的一种岩石类型。
对于水星的内部结构,不得不提的是MESSENGER探测器,从2011年至2015年,它在水星轨道上运行,对水星的内部结构、表面以及磁场进行了深入观测,通过MESSENGER的观测,我们得知水星的地幔与地球相比,显得较为柔软且松散。
据观察发现水星好像曾经遭受过一次全球性的巨大撞击,这次撞击可能在水星形成的早期就已经发生,造成了矿物质密集的核心与外层物质的激烈碰撞,这一结论基于水星表面的形态图分析得出。
然而,真正让水星内部结构显得神秘莫测的是其磁场,水星的磁场相对较弱,仅为地球的1%左右,但是水星有一些地方的磁感应强度却可以超过地球的100倍,如此巨大的磁场波动,无疑增加了科学家对水星内部结构的好奇。
根据对水星磁场扰动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推测水星的磁场来源于核幔边界处的涡旋电流,这与水星的液态金属核有关。他们认为,这种磁场生成过程可能受到回转延迟物理现象的影响,进而导致水星磁场的分布不均匀。
水星的磁场矩形偏差远大于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这表明水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程可能与其他行星截然不同,它的昼夜温差也十分的大,白天的时候,他的表面温度达到了430摄氏度,而一道晚上他的温度就急速降到了零下180摄氏度,相差500多度,并且它的自转速度很慢,它的一天等于地球的58.65天,但它的公转却很快,地球的88天就等于水星的一年。
水星的外观十分像月球,表面都布满了陨石坑,但比月球看起来强一些,这些陨石坑的周围都是类海平原,然后对此推算,这些陨石坑可能是45亿年前,一些小行星和彗星对着水星撞击从而造成的。
因为水星和地球不一样,它没有大气层,但一些小行星或者彗星对着它撞击的话,没有足够的东西来缓解冲击力,只能等着被撞,这些陨石坑被发现后,被一些科学家相继命名,并且不止陨石坑,就连悬崖山谷这有些也都被命名了。
像陨石坑一般都是以一些艺术家、作家等命名,山谷则是以天文台命名,悬崖是一些科考船命名,山脊则是这些观察到这些东西的科学家命名。
水星的形成到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完全解释它的形成过程,但是有一些科学家们的用过研究和理论,列出了几个假说来解释水星的形成。
巨大撞击假说,这是最被广泛接受的关于水星形成的假说之一,大约在45亿年前,早期太阳系中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碰撞事件,一个巨大的天体与原始太阳系盘中的一个较大的天体相撞,导致后者的外层物质被剥离,形成了水星。
云雾坍缩假说,水星的形成可能是通过原始太阳系盘中的云雾坍缩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云雾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水星。
核-冷却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水星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原始太阳系中的气体和尘埃经历核反应并逐渐冷却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水星的核心逐渐形成,而包围核心的岩石层则逐渐形成了水星的外壳。
但这些都是基于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验证其中的任何一个,不过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水星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