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狗乃污秽之物”,“狗不上灶头”。
古人认为:狗是吃屎的,很下贱,不健康,品质太差,所以,这样的肉是不能上席的。甚至,装过狗肉的器皿,都不准放在灶头上。在古代,认为狗都是低贱的,是有贬义之意的,正常情况下,都不在宴会筵席上,食用狗肉。如用狗肉宴请客人,是对客人的侮辱。
都知道,养猪为过年,养鱼为吃肉,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家护院。狗是历史上最早的家养动物,由狼驯养而来,最初用于捕猎。
先秦时期,人们饲养的狗,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看守犬(看门护院);
二、猎犬(又称田犬);
三、肉犬。
其中,肉犬就是专为食用而饲养的一种狗,作为六牲之一。狗肉与普通家禽不同,只供“士”以上等级的达官贵人享用。一朝天子祭祀时,狗肉甚至能与“牺牲”——马、牛、羊平分秋色,成为最为重要的祭品之一。“献”的繁体写作“獻”,其中,就包含有两点:
一、用犬祭祀(贡献);
二、“獻”字左下角为“鬲”,指陶制的炊具,整个字意则指:使用陶器煮食狗肉。
到了汉朝,食狗肉已是非常普遍了。历史名将樊哙在跟随刘邦打天下前,就是做屠狗卖肉的营生。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曾这样描述西汉时期,各阶层民众的生活:“真正的富豪杀牛击鼓,起舞欢歌;不差钱的中产民众食狗肉、羊肉,鼓瑟吹笙;没钱的穷小子,只能食猪肉、鸡肉。”
到了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居多而且他们主要以狗为猎具和牧放的守护者,所以,他们忌食狗肉。再加上,那是佛教昌盛,在佛学典籍上把狗视为不洁之物,严禁屠食。即便是汉民族,也有“打狗散场伙”的说法,意思是说吃狗肉就是代表着散伙,大家各奔东西,所以,那时的请客一般不用这道菜。
到了宋朝,后世流传下来不少宋人笔记,还有《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关于民俗社会学的大作。根据其中的描写,与先秦两汉备受追捧不同,狗肉在宋朝已不再是中原人的主流佳肴。如:宋朝的杭州、开封等地,大街小巷食肆众多,小吃无数,但最常见的还是羊肉、猪肉,狗肉倒是鲜少可见。
在《水浒传》的第三回,倒是有狗肉的入镜,说的是那假和尚鲁智深在五台山上熬日子,终于寻着机会下山,大口吃肉解馋的场景,这蘸蒜吃的就是狗肉。官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就因该不该食狗肉而与司法官,产生了一番争论。
苏轼的大名世人皆知,他于文学、书法上,都取得巨大的成就,文章恣肆纵横,词作更是开豪放派先例。初崭头角的他,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称赞看重。除在文学上的造诣,苏轼还在“吃”上非常有见地。苏轼虽满腔才华,但是,却仕途多舛,几遭贬谪。
不同地域在饮食习惯上差异巨大,虽各有风味,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习惯。
这对一“老餮”而言何其残忍?
忍耐不是长远之计,苏轼便开启了自己在厨艺上的“创造”之路。贬至贫瘠的黄州,苏轼日子过得格外清贫,亲自耕地种菜,完全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对此,他给自己取号“东坡居士”,也是于此,苏轼研制出了后来远近闻名的“东坡肉”。
他甚至专门为这碗色泽浓郁、香气逼人的“东坡肉”,写了首诗——《食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此之外,苏轼平生还爱吃鱼,一手烹鱼技术练的炉火纯青,做出的鱼汤鲜美浓稠,被叫做“东坡鱼”,又称“五柳鱼”。为这鱼,他也做了首诗——《煮鱼法》,其中,则详细记载了做鱼的全过程。都说苏轼日子清贫,猪肉与鱼肉在黄州虽便宜易得,但是,却不可能日日肥肉厚酒,素食仍是其主要餐食。
然而,在苏轼研制的素食中,最出名的当属“东坡豆腐”。经油炸、调味、水煮入味,一道素食精品就此诞生。
但就是这么一位美食爱好者,却异常反对食狗肉。话说,在熙宁年间,苏轼在一次宴会上,发现竟有狗肉上席,当即便深感不适,直接以此诘问在场的司法官。
对此,司法官解释:“法律并未明确禁止杀狗。”正如《礼记》中所说:“烹狗于东方,乃不禁”。苏轼听后,却反驳:《礼记》还曾说过,“宾客之牛角尺”,你不知道?难道大宋朝应该开戒杀牛?因为,宋真宗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食用牛肉。
春秋时期的孔圣人,都以旧车篷埋葬死去的家狗。死狗尚有如此待遇,我们还要狠心杀狗吃肉? 诚如司法官所言,宋朝并未明令禁止杀狗食肉,但是,狗肉在上流人士中,的确并不受欢迎。而且,宋朝狗的市场也并不稳定,交易价格起伏较大。而普通狗的要价,也在百文到两贯有余之间。
据洪迈所著的《夷坚志》记载:绍兴二年,一条幼犬在台州卖价一贯五百文钱;绍兴八年,一屠夫于平江买一只狗则需花费三贯钱。而南宋孝宗在位期间,一条白色幼犬在秀洲卖价一贯;鄱阳一和尚又仅用一百五十文便买到小黄狗一条;盐城一狗屠夫花两贯五百文买一条狗......
当然,特殊品种的狗要价自然更高。
由贵入俗,狗肉在历史上的地位起伏不断。士人贵族追捧过,达官显贵嫌弃过,如今,倒是彻底成为了一大平民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