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学记》:经典名言10句)

时间: 2024-11-04 10:30:43

《学记》,出自《礼记》,是一篇关于儒家传统的教育指南。“记”是解释、注释的意思。

在《学记》一文里,作者对教育的意义、规章与制度、教学的方法,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都一一作了阐述。虽然教育的内容会随时代而变,但教育的原则,诸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是不会变的。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思想符合法定规则,

虽能招徕善良之士,

能博取小小的名声,

但不足以感动大众。

【点评】“謏”是通假字,通“小”。“闻”就是名声的意思。作者开篇指出思想符合法则,只能博取小名声,不足以感动大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君子若想教化百姓,

并形成良好的风俗,

必须从办学校开始。

【点评】怎样才能感动大众呢,那就是兴办学校,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经雕琢,不能成为有用之物;

人若不求学,不能知晓事物道理。

【点评】人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可学,而做学问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达道。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佳肴,不去吃,不知其味道;

虽有至道,不去学,不知其好处。

【点评】虽然深刻的道理摆在那里,但是不去学,就不能明白其所以然。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后才发觉自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

才能够反省自己;

发觉自己的困惑,

才能发奋图强啊!

【点评】作者认为,“教”和“学”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学”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教”能够明白自己的困惑在哪里。知道不足,才会反省自己。知道困惑,才能奋发图强。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的学校教育是这样的:

二十五家的闾就要有“塾”,

五百家的党就要设立“庠”,

一万二千五百家要有“序”,

天子、诸侯的国要有“学”。

【点评】“塾”“庠”“序”“序”“学”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入学一年之后,考核句读能力并辨别兴趣方向;

入学三年之后,考核是否专心课业且能够合群;

入学五年之后,考核是否精专广博且尊敬师长;

入学七年之后,考核学问以及识人交友的能力;

完成七年之学,如果能够通过考核,称为小成。

【点评】作者指出,古代的教育在完成七年之学后,需要通过考核,才能算是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入学九年之后,能够知道触类旁通的道理,

能独立、有原则而不违背师教,则为大成。

【点评】作者认为,学业大成,才能教化民众,改变当地风俗,才能使附近的人心悦诚服。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大学的教学内容:

要因时施教且安排好授课内容,

教学内容必须依循先王的正典,

课后休息时也能在居所做学问。

【点评】“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就是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知识的机构。董仲舒曾说:“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大学”在五帝时,叫“成均”或者“上庠”。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在邪念萌发之后再加以禁止,

即使抵触抗拒也不能战胜它;

在过了求学的年纪后才想学,

不仅劳累辛苦而且难有成效。

【点评】作者认为,年龄到了就要接受学校教育。倘若过了求学的年纪,再入校学习,不仅辛苦,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教学内容杂乱且无序,就会破坏教学体系而无法治理;

独自做学问,没有朋友相互交流切磋,则会孤陋寡闻。

【点评】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做学问如果不能和朋友切磋交流,那么将会使自己陷入孤陋寡闻之境。